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全球化真的要逆转了吗?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0-4-13 12:35| 查看数: 708| 评论数: 0|



作者:房东的ID

来源:房东经济学(ID:SEALAX)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最近出现很多极度悲观的声音,最典型的就是“全球化终结”、“大变局”到来,甚至连冷战的说法都有,这些说法耸人听闻、吸引眼球。未来的世界充满挑战,显然不能太乐观,但是否真的有那么悲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全球化是否真的会逆转,以及未来它可能将发生的变化。

优势理论和贸易的本质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是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先从绝对优势理论说起,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但是,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或多种)产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那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就不会有贸易,进一步说,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进行贸易,因为先进国家享有了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于是就说到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提出的。有意思的是,该理论提出的背景是李嘉图为了说服英国的立法者放弃贸易保护政策。

李嘉图证明了基于一个仅包括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简单模型,他证明了即便是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选择专门从事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要的其他产品,会获得更大的好处。



大卫.李嘉图

李嘉图假设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máo ní]两种产品时都比英国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具体来说,他假设葡萄牙一年中生产一定数量的酒(比如8000加仑)只需要80人,而在英国需要120人;类似地,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假设9000码)只需要90人,而在英国则需要100人。即葡萄牙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效率是100加仑酒或100码毛呢,而英国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效率只有66.67加仑酒和90码毛呢。葡萄牙在两个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为什么葡萄牙人还要从英国购买酒或者毛呢呢?

答案来了,假设每个国家各有1200个工人,各分配700个工人去生产酒和500个工人去生产毛呢。这就意味着葡萄牙生产了70000加仑的酒和50000码的毛呢而英国生产了4667加仑的酒和45000码的毛呢。然而,如果每个国家都让自己的1200个工人去生产自己占比较优势的产品,葡萄牙可以生产120000加仑的酒,英国可以生产108000码的毛呢。

如果现在它们进行贸易活动,假设用48000加仓的酒可以交换55000码的毛呢,葡萄牙将会最终得到72000加仑的酒和55000码的毛呢,而英国则将得到48000加仑的酒和53000码的毛呢。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分工和贸易,两个国家最终都得到了更多的商品。事实上,如果它们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产这些数量的两种产品,葡萄牙需要1270个工人,而英国则需要1309个工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专业分工和贸易使得两国仿佛都免费得到了额外一批工人所生产的产出。

由此可见,贸易具有增加世界总产出从而提高消费和生活水平的非凡能力。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化,各国关税越来越低,世界产业链分工越来越明确,本质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平均关税税率 1992-2016

我们再回到21世纪的现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占据科技和产业链高点的美国可以做到生产任何商品都比其他国家有优势,美国也需要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实际情况则更加现实,美国并不能做到所有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比如美国的页岩油成本远高于沙特,美国组装一台iPhone的成本远高于中国。

一台基本配置的最新款iPhone零售价可以压到700美元,这是在中国组装的情况,但如果在美国组装并且保持同样的利润,售价会是多少呢?答案是2000美元。



2018年时的一则新闻,表示美国制造的iPhone需要2000美元

因此,根据优势理论(无论是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今天的世界不可能走逆全球化的路线,因为每一个人对更多财富和更高效率的追求会阻挡任何可能的逆全球化趋势,毕竟,有什么事比赚钱更重要?

除非未来有一天世界大同,所有生产都由人工智能完成,而且每个国家的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都一模一样,导致不存在任何一丁点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各家关起门来逆全球化,但这个假设不成立,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

互联网时代,逆全球化无法实现

相比全球化刚刚开始的60年代,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有国界的现实世界基础上,人们通过无国界的互联网进行交互,你可以不需要护照去看某个好莱坞明星的Instagram相册,可以在脸书上和外国朋友互动,可以海淘,甚至可以看准美国的商机,直接从中国生产商这边订货发到美国亚马逊的仓库,从进货到仓储、从营销到售后几乎全都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外贸从来没有如此简单过。

另外,过去十年“FAANG”(即脸书、苹果、亚马逊、奈飞、谷歌)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除了高速成长的奈飞还处于中等市值外,其他几个巨头(加上微软)已经稳稳占据了美国公司最大市值排名的前五位,这些企业的成功本身就是全球化的象征,试问各国海关控制得了微软在全球收取的软件使用费、云计算费用吗?卡得住谷歌和脸书在全世界的广告营收吗?

所以,要说大变局,更应该是信息时代下的新型生产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管辖带来的挑战和变局,而不是逆全球化。



FAANG,跨国界的影响力,全球化的推动者

贸易保护主义者的阻力

说到贸易保护主义者,我们潜意识会想到现任美国总统川普。但从过去川普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还不算是真正的贸易保护者,过去他多次提及“对等”和保护知识产权,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其实是合理诉求,关税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迫使贸易伙伴回应这些诉求的手段而已,以中美之间为例,在贸易摩擦发生前的2018年初,美国对华的平均关税(3.1%)不到中国对美平均关税(8.0%)的一半。



中国和美国平均关税对比 2018-2020

近年来与美国发生摩擦的贸易伙伴也不只是我们,更包括欧洲、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所以我们也看到曾经的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更新为现在的USMCA(美墨加三国协议),美国和日本也签署了自贸协议,美国和欧盟、英国的双边协议也正在进展之中。

但是,最近川普开始强调“制造业独立”,这是值得警惕的。对于美国来说,应该独立的产品早就已经在独立生产了,比如F22战机、福特级航空母舰。可以要求事关国家安全的制造业完全独立,但不能要求所有制造业都在美国进行。他强调不现实的“制造业独立”,可能是疫情影响下美国医疗物资的不足带来的一句吐槽,也可能是大选越来越近的背景下说给选民听的口号。

世界是多元化的,出现一些逆全球化和民粹的声音并不奇怪,这些声音从全球化开始以来就没有断过,只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通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这类信息,于是产生了“大变局要到了”的错觉,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车凭借其耐用性和经济性横扫北美市场,这让无数美国汽车工人气不打一处来,为了让自己的不满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他们甚至打砸日本汽车,并表示:If you sell in America, build in America.(如果你们在美国卖车,就在美国造车)。



上世纪70年代砸日本车的美国汽车工人

时至今日,美国汽车行业的情况如何呢?日系车仍然广受北美以及全球市场的喜爱,日本车企也在美国建立产能巨大的汽车工厂,但日本商人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迁就美国工人,美国也没有因为保护这些本国工人而把汽车关税加高(目前美国对进口车的关税税率只有2.5%),日本车企这么做纯粹是为了降低成本,美国传统的汽车工业地区(如以底特律为代表的铁锈带)的萧条还是没有出现显著改善。



美国铁锈带地图

从美国有记录的数据来看,美国针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自1820年以来波动明显,但整体在波动中下降,目前已经趋近于零,贸易壁垒的下降和趋零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美国平均关税税率 1820-2016 (蓝色为所有进口商品、橙线为应税进口商品)

如今,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和产业链,但千万不要觉得只有中国是全球化的大赢家,全球化背后最多的利润被美国无数跨国公司赚走了。我们上文提到,如果iPhone在美国组装,那么零售价要到2000美元,这样的手机将失去竞争力,苹果怎么可能答应呢?另外,就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零售巨头COSTCO进驻中国、电动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在上海建起超级工厂,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过程中压根是不关心政治的,而上层建筑最终要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对于全球化的未来,不要轻信你听到的(如危言耸听的自媒体文章),而要相信你看到的(如iPhone后面写着的Assembled in China、特斯拉Model3的国产化、COSTCO在上海引爆消费者热情)。



震撼视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这也给了我们更多启发,无论其他国家对中国有多少争议和偏见,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扩大开放、顺应大势,在公平对等的原则下降低贸易壁垒,用实际行动扛起全球化大旗,人心和财富自然都会追逐中国。

总之,全球化就像一扇顺风吹开的大门,风很大、门很重,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讲究对等的川普是一个逆全球化者,我们假设他真的是一个逆全球化者,他的思路能否克服美国国内阻力都是个大问题,至少事实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连COSTCO和特斯拉他都拦不住;原因我们上文已经提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赚钱比什么事都重要,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逆全球化,他能做得到吗?

全球化在升级

虽说全球化要逆转是不可能的,但全球化正在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却是事实,相应的贸易规则也将大幅度升级和重塑。在看这个议题时,没有什么例子比NAFTA(北美自贸协定)和USMCA(美墨加三国协议)更好了,USMCA实际上就是NAFTA的修订版和升级版,USMCA的主要思路是自由和公平,具体而言,USMCA相比NAFTA有下面这些值得注意的区别和重点:

(1)原产地规则:USMCA对汽车制造的原产地规则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贸易区内销售的自产汽车比例必须达到75%,而此前规定的比例为62.5%;

(2)汇率限制:USMCA纳入可执行的规定,阻止各国人为压低本国汇率来取得竞争优势;

(3)薪资规定:享受免关税的汽车,其中至少要有2/5零组件是由时薪起薪起码为16美元的劳工所生产;

(4)乳品市场:加拿大对美国开放约3.5%的乳制品市场,并准备对受影响的乳业给予补贴;

(5)保留争议解决机制:美国不得任意根据国内法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操作;

(6)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关税豁免。

(7)高标准的排他性:若三国中有一国与其他非市场经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则其他协议伙伴有权在6个月内退出。

很明显,USMCA的要求比NAFTA更高了,这种高标准甚至影响到了协议外的第三国。而在其他一些双边协议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贸易以外的要求,例如保护知识产权、金融开放、减少垄断和补贴等要求,这种高标准高要求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乐观看待未来

回望过去一百年,人类经历的大风大浪太多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时就遭遇了远比今天新冠疫情严重得多的“西班牙大流感”,那次疫情带来全球五千万人丧生;一战后好不容易有了个稳定发展的二十年代,结果二十年代还没走完,1929年经济大萧条就来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三十年代,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崛起,最终在1939年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一直持续到了1945年,二战的胜利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美苏争霸的冷战让全人类面临着随时进入核战争的威胁之中,期间伴随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危险的对抗几乎就从来没有停过。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欧洲又发生了造成14万人死亡的南斯拉夫内战、亚洲的台海危机也曾令中美剑拔弩张。当美国以独步天下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时,2001年的“911事件”引爆了反恐战争并开始了单极世界的终结,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成为世界自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金融危机......

过去一百年里人类见得多了,和二十世纪以来的大风大浪比起来,一个新冠疫情和一点贸易摩擦真算不得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身处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十字路口的那一代人,这主要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错觉。我们应该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个时代,同时尽全力防止悲观的事情发生。

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是一个或一批政客就能逆转得了的,但未来全球化的内涵会有深刻变化,例如标准更高、更为公平和透明的贸易规则重塑,又如伴随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一些国家安全的考量,发达国家制造业可能出现的一部分回流,这对不少发展中国家来会是挑战,但长远来看是好事,对全球化在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对全球化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