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养孩子越来越累?那就试试这三种方法:物质低配、陪伴高配、共情顶配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4-6-24 21:26| 查看数: 35| 评论数: 0|



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孩子是枝繁叶茂还是死气沉沉,关键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虎妈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养孩子真的好累啊!”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疲惫。

询问她原因,她说:

“母亲节,让我儿子送个礼物,还伸手问我要红包”;

“前几天因为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口角,多问了他两句,他就嫌我烦。”

“你说,我一天好吃好喝的伺候他,怎么就养出了这么一个白眼狼?”

朋友越说越激动,不断挑剔着孩子的错误。

我们会发现:

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关系就变成了:要么闭口不说话,一说话全是与父母对抗的心思!

为什么养孩子越养越累?

其实,养孩子需要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

好的教育,不仅救赎孩子,也能拯救亲子关系。




低配的物质

让孩子学会“付出”

前段时间,侄女因为吵着要一只银手镯居然生出了“不上学”的心思。

侄女今年高一,放假期间,她看中了一个银手镯很想要,就要求妈妈给自己买。

她妈妈觉得她还是学生,不用戴这么贵重的东西,没给她买。

侄女就骂道:

“你一天只顾自己穿好的,我这点要求都不满足,我还怎么好好学习?”

“以前我要什么,你都给,现在这么小气?”

“我不管,你必须给我买……”

后来她妈妈拗不过她,最终妥协。

侄女的妈妈一直秉承着“女孩富养”的原则,从小到大,衣服都是五六百一件,衣服、鞋子,样样都挑好的。

侄女虽然成绩很好,但是被养得非常“娇贵”,要什么都必须给什么,不然就发脾气。

听到侄女说的那番话,我真的为他们母女感到悲哀。

父母给的物质越多,孩子的“反噬力”越大。

之前看过一个词叫:未富先娇。

指的是因为过多的物质满足让他们习惯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努力和付出,最终不懂感恩,一味索取,变得贪婪、不求上进。

是啊,父母给予得太多,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责任感。

作家毕淑敏曾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爱需要双向流动,付出也需要。

孩子,本就不应该被毫无底线地满足。

物质需求,也要学会“低配给予”。

这个“低配”的定义:并不是不给,而是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适度满足”。

比如:

孩子想要一件新衣服,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适合孩子的衣服,而不买贵的;

当孩子因为和同学攀比而想要好东西时,父母要坚定地拒绝。

父母要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目的不是为了让小孩子沉迷于物质,而是通过“适度给予”,让孩子在没有匮乏感的基础上去创造丰盛,同时让他懂得珍惜与付出,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让他不会被诱惑折服。

育儿是一场心灵的旅程,而非物质的竞赛。

引导孩子过“精简的生活”,孩子,也才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高配的陪伴

让孩子获得情感满足

耶鲁大学对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曾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研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色:

3岁是培养创造力的一年,他喜欢绘画,讲故事,做手工;

5岁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欢父母的陪伴与赞美;

7岁的孩子在意家庭地位和价值,父母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

9岁独立而执着的年龄,需要父母多关心;

11岁处于动态龄,状态不稳定,容易情绪化,需要父母多开导;

12岁进入青春期,需要父母多沟通,让他觉得被在意……

我们发现,孩子每一年的成长都在变化,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父母陪伴。

陪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孩子的性格。

尤其是12岁以前的孩子,特别需要安全感,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和心思,那么会让孩子出现两种现象:

一种是叛逆,通过做出一些你不认同的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

另一种性格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

电视剧《加油!妈妈》中,苏青是一位二胎妈妈,因为小儿子身体不好,她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小儿子身上。

长期被忽视的大儿子,因此变得非常叛逆。

和同学打架、学习下滑、请人冒充父母见老师,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可是妈妈每次都只会批评他,从来不关心他。

后来,父母离婚让他情绪彻底崩溃,点燃全家福想要自杀,也是这个时候,苏青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忽视。



教育家刘墉有一双非常出色的儿女。

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刘倚帆是哥伦比亚大学优秀毕业生。

谈起育儿经验,刘墉说: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陪伴成了他教育的中心。

儿子初到美国时,经常被欺负,因此变得内向和叛逆。

为了让儿子尽快走出这种困境,刘墉常常带着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虫子、种菜,还好会让他做些扛土这样的体力活。

在陪伴女儿时他更用心,他会给女儿化妆;陪女儿练琴,还会举着乐谱当乐谱架;带女儿做科学实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

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变得自信独立、乐观阳光。

我们要给孩子最真心的爱,一定是花时间、花心思的,这样他才不会变得敏感、自卑。

陪伴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营养剂,是父母不能缺席的“一堂课”。




顶配的共情

走进彼此心里

前段时间,一对被喻为“电子爸妈”的中年父母火了起来。

“女儿,你快乐吗今天?”

“咋了不高兴?不高兴不想说就不说了。”

“你别纠结了,这段时间你处理这个问题,我跟妈妈就感觉我女儿处理得非常棒!”……

他们与网友的对话视频中:

有藏在生活琐碎里的日常问候,有第一次生理期来临时的红糖水与健康小课堂,有童年坐在超市购物车里接过来的一包零食,有考试失利抑或被工作压力席卷时坚定的肯定与温柔的鼓励……



看了他们的视频,很多人说: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愿意活在虚拟世界里了,我没有这么温暖的父母;

要是我爸妈也能这么鼓励我就好了;

我一定要把这样的共情能力搬进现实……

是啊,“电子爸妈”与“孩子们”的互动没有训斥、没有否定,只有与孩子的情感共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这也在告诉很多的父母:“共情”是最能抚平伤痕,传达爱意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沟通,那是因为父母也不愿意去解读孩子的情绪。

孩子一哭就想阻止;

孩子一做错事就觉得他有问题;

看见孩子难过,伤心,还会不断地贬低、责骂……

这种充满训斥和不信任的感觉,会让孩子出现很多问题:抑郁、敏感,叛逆,冷漠孤僻,不与父母沟通。

有人说过:情绪是上天赋予我们和孩子用以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生活因有喜怒哀乐,才显得精彩万分。

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情感需要。

比如:

1. “镜映的需要”:

简单说就是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同时需要在父母的眼中被看到以及得到赞美,父母允许孩子自由表现自己。

2. “理想化的需要”:

孩子需要把父母想象成完美、强有力的人,并且能够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联系的,借此充实自身作为孩子的弱小感。

3. “看见我的情绪”需要:

孩子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本来的伤心、难过,此时父母需要用一双“火眼”去发现孩子的无助与帮助,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关注与爱。

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的共情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亲子关系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

《最爱不过我懂你》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共情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我理解你”,而是一个完整的情绪融入。

共情分为四个层次:

1. 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认知共情。

2. 感同身受:用心体会孩子的情感状态,达成情绪共情。

3. 积极回应:通过实际行动关爱孩子,温暖孩子的内心,行动共情。

4. 正向引导:以鼓励和期待的方式推动孩子前进。

当父母做到第四个层次时,你会发现,孩子和你的关系会越来越近。

请带着爱平静地陪伴孩子,体会TA的情绪,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爱你。




作家村上春树曾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孩子是枝繁叶茂还是死气沉沉,关键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你想养出有责任感、懂感恩、勤奋又努力的孩子,在物质上“吝啬”一点吧,这是激发他动力的根源;

你想让孩子健康、积极、乐观,就多花点时间陪陪他吧,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在爱他;

你想让孩子与你越来越近,就去“理解”他,和他同频共振,你会得到他全部的信任。

我们要给孩子成长最爱的礼物,是“既要爱他”,又“要努力塑造他”,让他成为越来越优秀的人。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