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入伏五忌,一年顺利”,40天超长三伏来了,这5件事,最好别做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4-7-15 21:46| 查看数: 65| 评论数: 0|



作者 :儒风君

今天是7月15日,正式入伏。

一直到8月24日出伏,三伏长达40天。

《闲情偶寄》中讲:“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

三伏天里,高温酷暑,潮湿难耐,身体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唯有小心谨慎养护,防暑防湿,方能无病无灾,健健康康度过盛夏。

俗话说:“入伏五忌,一年顺利”,入伏后,这5件事,最好别做,看完记得提醒家人!

1

忌远行

《夏夜》诗云:“毒暑弥三伏,微凉起二更。”

三伏天,暑热毒气弥漫,只有半夜二更时才稍觉凉快。

若是不顾高温日晒,外出远行,对身心都是极大的伤害。

特别是家中的小孩和老人,不仅易中暑晒伤,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自汉代始,古人便遵循“伏闭门”的传统习俗,一到入伏,就居家避暑。

“伏”,其实就是伏藏自身,尽量减少外出和剧烈活动,方可养精蓄锐,安然无恙。

即便因工作或要事不得不出远门,也要做好防晒防暑措施,如穿防晒衣、擦防晒霜、备好药品等。

同时,最好避免在下午两点左右也就是地面积温最严重之出行,方可周全自身。



2

忌晚归

《汉官旧仪》有言:“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行他事。”

自秦朝始,古人会在入伏时祭祀祖先,也被称为“伏祭”。

民间认为,白昼里阴气迫于残阳不得不伏藏,到了晚上,万鬼夜行,所以应当早日归家,紧闭门户。

汉代时,朝廷还会放假,让人们可以在最热的三伏天,诸事不做,休养生息。

且夏日昼长夜短,三伏暑气蒸腾,本就容易精神萎靡,身体虚乏。

哪怕如今也早已不再祭祖和放假,但也要顾好身心,尽量不晚归,不过劳。

工作有张有弛,娱乐有尺有度,早点回家,修养安眠,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忌嫁娶

《四时纂要》曰:“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

对中国人而言,婚姻嫁娶,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举办仪式前,一定要选好吉日吉时,方能取个好兆头,让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而三伏天里,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并不适合劳心累神,行嫁娶之事。

再加上结婚流程本就繁琐,人也容易心浮气躁,少不了会滋生一些口角纠纷。

不仅会妨碍新人和宾客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感情状态和两家情谊。

农村有个词语叫“歇伏”,所以老一辈的都不会在此时为儿女操办婚姻大事。

好饭不怕晚,良缘不怕迟,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必着急忙慌,最好是另择佳期。

如果已经决定好在三伏天结婚,也务必筹备周全,确保众人的舒适和安全。

4

忌大补

谚语有云:“入夏无病三分虚。”

入伏之后,更是如此,消耗极大,体质虚弱。

很多人会选择进补,弥补身体的亏空,过平安过夏打好基础。

但凡事有度,过则为灾,切不可整日大鱼大肉,补药不离口,进补过度。

毕竟,长夏主脾胃,而脾胃喜燥恶湿,三伏天尤为潮湿闷热,脾胃运化受阻。

若是此时进补过度,更为加重脾胃负担,轻则消化不良,重则为秋冬埋下病根。

况且进补食材过于性燥,还容易导致生热上火,如狗肉、驴肉等,皆不利于消暑。

三伏天最好是清补,食材以清热温和为佳,如瘦肉、鸭肉、银耳、百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5

忌心燥

《淮南子》中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夏与心相通,易心火旺盛,三伏天尤甚,天气极端下,人也易燥易怒。

若是不节制自身,调节情志,势必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还很可能会使得体内气血逆乱,诱发心血管、中风等急症,甚至危及生命。

《黄帝内经》有云:“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盛夏时,精神应像万物般蓬勃向上,保持积极乐观,制怒戒躁。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三伏天,要静心宽心,适应炎热,疏解心情。

我们可以听轻松舒缓的音乐、静坐调息凝神、定心读书写字画画......

情绪平稳,心态平和,才有助于气机通达,从而外邪不侵,内疾不生,免疫力也能随之提升。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