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中秋节赏月,怎么才能显得有文化?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4-9-16 22:39| 查看数: 26| 评论数: 0|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现在谈到“中秋”,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调休一天?

各种不同味道的月饼大战?

还是朋友圈一年一度的“月亮摄影大赛”。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

中秋节,自古就承载着团圆与美好的愿景。

要的就是一个讲究和热闹。

然而最近几年,大家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月饼要五仁的还是莲蓉的”“拍月亮用相机更好还是单反更好”“今晚该到哪去吃人能少一点”。

热闹是有了,讲究却差了很多。

这一点,我们还真得和宋人们多学一学。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搞节目”。

不仅有着极强的仪式感,其背后更是展现出了老祖宗独有的文化韵味和审美水准。



要知道,我们老祖宗都是靠天吃饭。

所以对天上的一切都很崇拜。

到了春天就祭拜太阳,等到秋天就祭拜月亮。

当然,不是谁都有资格祭拜的。

在遥远的周朝,只有帝王才能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来祭祀月神,以祈求这个秋天可以大丰收。

一直到了宋朝,中秋节才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期待。

很多地方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小节目。

比如,观看“综艺表演秀”。

南宋初期,由于都城临安毗邻钱塘江,水军的作战实力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经常要进行水上操练。

另外,我们都知道,钱塘江因为受到月球引力和自身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大潮甚是壮观,尤其是在每年的八月十八日。

于是,“水军检阅”成为了每年中秋节的保留节目。

这一天,宋朝的老百姓天还没大亮就结伴出门,兴冲冲地往钱塘江边赶,皇帝也会在吃过早饭后登上观众席C位——浙江亭——准备检阅。



《咸淳临安志》“浙江图”中浙江亭的位置

说是“水军检阅”,其实倒更像是一场盛大的体育综艺表演。

根据当时的小报《武林旧事》的记载:

检阅活动中,数百艘战船分列在钱塘江两岸。

而身上刺满龙蛇图腾的水军则会在江水中排列整齐。

等到潮水来临时,齐声高喊着口号、有秩序地冲入浪花。

指挥者们手中的旗帜上下翻飞着,速度快到旗子滴水不沾;

而举着长枪、大刀的弄潮儿们,则在巨浪中如履平地、互相搏击。



现代插画

等到这一番精彩的“博浪表演”结束后。

战船开始依次点放五彩烟炮,炮声隆隆,烟花肆意。

同时也宣告着官方活动告一段落了。

这时,让我们把目光从江面挪到两岸,你会发现:

从浙江亭向下游走二十余里,江两岸各权贵的府邸和富裕的百姓家,都会搭起了五彩斑斓的帷幕,映照得江面如同铺展开来的锦绣一般。



水傀儡戏

其间还布满了各种临时搭建的观赏台,踏混木、水傀儡戏、水上百戏以及各种杂耍节目,引得两岸叫好声不绝于耳。



《金明池争标图》,宋,张择端

这当中有种节目很是特殊,叫做“水秋千”。

如上图所示,水中停放着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者依次登上秋千,奋力地悠来荡去。

待秋千荡到最高点时,表演者突然双手脱绳,空中翻滚数个跟斗后再投身入水。

一如“现代体操+10米跳台”的结合。



就像十点君前面所说,祭祀月亮一直是件很隆重的事情。

宋朝也一样。

每年中秋节,宋朝皇室都会在都城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

而在民间,也逐渐兴起了中秋节祭拜月神的风俗。

待明月高悬,各家各户都会在家中庭院内放置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花朵以及各种时令水果。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北宋 赵佶 《文会图》

中秋正是吃蟹的季节。

只见一盘盘肥美的螃蟹被端上了圆桌。

蟹壳青亮,蟹黄满溢,蟹肉鲜嫩,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冲击。

而旁边的果盘里,梨子清甜,冬枣透亮,紫色的葡萄串串如珠。

圆润饱满的石榴,裂口微张,露出红如玛瑙的晶莹籽粒。轻轻剥开,汁水四溢,甘甜沁入人心。

还有几种现代不太常见的水果。

比如榅勃,据记载这种金黄色的水果外形似梨非梨、疙疙瘩瘩,如果直接食用的话,有些偏酸苦,它还被讲究的宋人当做天然的香薰来使用。

而枨橘,在古代则是橙子与橘子的合称。



《拜月图》局部  宋·佚名

接下来,就是祈福的环节了。

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而家中的女儿们,则常会向月神祈求自己“美貌似嫦娥”“生活顺心”等等。

等到祭拜结束,就可以吃月饼了。

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饮宴,儿童们则三三两两在家中嬉戏玩耍。

关于月饼,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当时为了抵御北边突厥入侵,派遣大将李靖率领部队出征。

一番苦战之后,李靖于当年的八月十五日得胜归来。

喜悦洋溢在京都的每一个角落,鸣炮奏乐,好不欢喜。

这时,一位前来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献上了装饰华丽的圆饼,以祝贺此次大捷。

唐太宗接过圆饼后,望着空中的月亮,高兴地说到“应将胡饼邀蟾蜍”。

随后将圆饼分发给文武百官。

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来了。

时至今日,月饼依然是每年中秋节的重头戏。

其馅料和口感,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丰富着。辣牛肉味、双黄蛋味、冰激凌味,让人眼花缭乱。

而唯一不变的,是月饼的外型。

好似一轮满月,寓意着团圆和美好。

轻咬一口,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些思念萦绕的日子,满是对远方亲人深深的眷恋与回味。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的。

暮鼓一响,谁都不许出门。

除非这天是中秋节。

八月十五当晚。

皇宫里“笙竽之声,宛如云外”;

皇宫外,做买卖的大多会营业到凌晨5点,市民们更是通宵玩乐、夜不归宿。

放眼望去,富豪家中的楼台亭榭装饰一新,灯光灿烂;

普通百姓虽然没有二层小别墅,也摆不下供月神的大案头,但是依然不影响欣赏月光的热情。

他们大多亲朋结伴、早早地在酒楼抢定好高层靠窗的位置,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吃着点心聊聊人生。

待吃饱喝足后,便来到街头感受节日的气氛,顺便消消食。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

人们沿着街道走到江边,点亮一盏羊皮小水灯放入江中,以期待江神的保佑。

数十万盏小灯漂浮在水面上,宛若天空的繁星一样灿烂。

它们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逐渐飘向了江神的家。

上完了花灯,普通市民就该回家歇息了。

而“文艺青年”们,这时还需要赋诗三百首。

在这天,苏轼写下了温柔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九龄写下了壮阔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而辛弃疾则一口气像月亮提了好几个问题: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这里有个小细节,为什么中秋节的诗词,大多都在思念亲人,却很少看见描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宋朝公务员的回避制度了。

宋朝为文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舞台。

所以有才华的文艺青年,往往也都是公务员。

而“籍贯回避”制度,使得大部分公务员必须离开原籍到其他地方任职,而且一般都不得携带家眷。

再加上古代车马通行也十分不便。

这些都使得他们在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往往无法与家人团聚。

看着周边浓烈的过节气氛,再看看孤身一人的自己。

愤懑之下,笔尖生花。

表达哀愁也好,表达思念也罢,都成为了如今我们课本上的佳作。

说到这,十点君也很想赋诗一首,毕竟虽然没有当“公务员”的能力,却同样加入了“籍贯回避”的大队。

回到老祖宗们的中秋节。

在这一天,最快乐的人应该非“酒蒙子”莫属了。

八月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

酒坊店面都会重新布置彩楼花头,挂出画着醉仙的广告旗,告知大家“我这有新酒出售啦”。

酒蒙子们则争先恐后地涌入店家,一直喝到后半夜店家没有酒为止。



宋 马远 《踏歌图》局部

上面这副《踏歌图》描绘的便是元宵节狂欢后心满意足、醉意正浓的人们。

他们在城里喝足了新酒,在月光的映照下,合着拍子手舞足蹈地走向回家的路。

看到这幅画,十点君其实很感慨。

对于如今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城市的霓虹灯再亮,可能也很难照亮归家的路。

我们似乎很久没有像画中的人这么肆意洒脱了。

这几年总是听人说,如今的“节味”好像变淡了。

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期待,更多时候只是因为多了一天假期而已。

但其实,我们可以重新把仪式感“捡”回来。

像老祖宗一样,在中秋这天:

去看一场想看很久了的表演;

和许久未见的朋友一起肆意地买醉;

边赏月边给家里打个电话,聊聊自己最近的生活;

或是认真地品尝手中的月饼,让回忆慢慢发酵。

请永远记得:

仪式感只是“表面”。

它背后永远是那个热烈而真诚的自己。

点个【在看】,如果你有家人在旁,那我祝你团圆喜乐;如果你仍孤身在外,那也祝你“阅遍世间阴晴,归来仍有心赏月”。

作者 | 朴素的树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