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生儿子的我和我妈,一个用心培养,一个放任自流,结局天差地别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4-9-19 23:07| 查看数: 14| 评论数: 0|



养孩子太用力,太高期待,太多焦虑,结局很容易适得其反。

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给他爱与信任,相信他的未来不会差。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作者 | 杨小阳

来源 | 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自从我弟考上985,在多种场合,我妈不止一次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每次我妈的答案都如出一辙:没教育,我大字不识一个怎么懂教育?

问的人不信,以为我妈谦虚,但我知道,在我妈的内心深处,她确实不觉得我弟读了985是她的功劳。

实际上,我妈真的“没教育”过我和我弟。



《念书的孩子》剧照

我,就不说了,读了普普通通的学校,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

前半生,在努力中挣扎,在挣扎中崩溃,在崩溃中自愈,在自愈中躺平,在躺平中努力,在努力中挣扎......循环往复人到中年,无大过无大错,无大功无大成,平平淡淡,也平平安安。

为什么要说我弟?因为他属于农村孩子中的“特例”。

生在农村,父母都没上过学——使唤笔没有使唤锄头利索,写自己的名字比翻地困难的那种。

和我弟差不多年龄的村里孩子,三分之一小学辍学,三分之一初中辍学,剩下的三分之一有的高中辍学,有的读了中专,有的读了大专,极个别读了本科,他是迄今为止村里唯一的985博士。



同为妈,我和我的妈一样,也参与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但我和我妈最大的不同,是她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信任、是骄傲、是祝福,我更多的是担心、是焦虑、是分裂。

前面说过,我妈不识字,所以不存在陪伴阅读、辅导功课、检查作业、开家长会一说。

而我,陪伴阅读、辅导功课、检查作业、开家长会,一样没落下,也不敢落下。

我和我妈比,谁更尽职尽责?毫无疑问,是我,对吧。

智慧的网友们,你们猜结果怎么样?

我弟读到985博士,我儿子大概率考不上高中。

我自认为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妈,儿子上学的最初几年,因为过于反思,我一度处于崩溃与抑郁状态,甚至生出“生有何欢,死有何惧?”的超脱感。

我妈很害怕,总是安慰我:你们从小,我没管过,不都好好的吗?说不准你不管,孩子就好了呢。

结果,撒手不到一个月,老师不是群里艾特我,就是一对一私信我。

妈,你们那个年代,孩子有任何问题,老师都是对话孩子。

现在这个年代,孩子有任何问题,老师都是对话家长。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是那个被直接对话的人。

让我如何淡定从容?



前几天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来单位讲课,他讲到教育中的“道”与“术”。

他说:

道,是给孩子以方向、以信念、以疼爱;

术,是给孩子以方法、以技巧、以建议。

家庭,重在道;学校,重在术。

我突然就明白了,抛开时代背景、孩子特质、所处环境,我和我妈最大的区别在于,我执着于“术”,我妈精通于“道”——尽管她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弟6岁上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考了双百分。我妈把奖状贴在土墙上,逢人便说,我这儿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7岁那年,村里来了个算命先生,围着村子转了几圈,说将来这个村能出一个才(财)子,那时我弟才读二年级。我妈逢人便说,这个才(财)子肯定是我儿子。

11岁我弟到镇上读初中,住校(小学读五年),一周回家一次。不管多忙,我妈周中都要去看他,送吃的用的,给点钱,顺便告诉他好好睡觉、好好吃饭。

14岁我弟到县城读高中,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来回三十多公里,我妈经常骑二八自行车去看他,也是送吃的用的,给点钱,顺便告诉他好好睡觉、好好吃饭。

17岁,我弟高考完填志愿,焦虑地睡不着觉,不知该填哪所大学。

我妈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所有的鸡蛋都开了花。她解读为,随便报哪个大学都能考上。

当时我弟倾心于南大,我妈鼓励他报。可惜,长大的我们,再不像儿时那样无条件信赖妈妈了,我们变得理性,也变得犹疑。

我弟终究没敢报南大,报了一所名头不是太响的985。结果,那年他的分数超过任何一所大学,包括清北,当然也包括南大。



从小到大,我妈没动过我弟一根手指头,没说过一句重话,没让他干过一天家务与农活。

我弟读大学放假在家,我妈还抢着给他洗袜子和裤头。

如果说溺爱的话,我妈对我弟的溺爱到了她能力范围内的天花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婚后洗衣做饭带孩子。

当年我弟保送硕博连读,考虑到家庭条件,想要放弃,早点工作赚钱。

我妈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老天爷送你上高速,没到路口别下车。钱的事不用操心,你妈出得起。

农村父母,收入几乎全靠种田、养蚕、干小工,可知我父母是多么的勤劳与节俭。而且,前面供我读书已经花了一大笔钱。

不过,我弟从读研开始,就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他在省会城市买房和结婚的钱都是自己赚的。

我妈倾其所有,给了他十万买房用,他一分没花,存在了给父母建立的养老账户里——他媳妇都知道。

我想说的是,即将人到中年的我弟,活成了大部分父母理想中的孩子——诚信、孝顺、自律、聪明、勤奋,家庭观念强,不论是与父母的关系,与我这个姐姐的关系,还是与妻子孩子的关系,以及岳父岳母的关系,都处理得不错。

除了聪明靠天赋,其它品质都是后天养成的。




以前,我辅导孩子功课崩溃时,我妈常说: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吗?你是他妈,又不是他老师。

那时,被焦虑包围的我,以为辅导孩子作业、督促孩子学习是尽心尽责——直到现在,还是搞不明白,到底管还是不管?管,怎么管是个度?不管,不管到什么程度?

像我妈那样,从来不问考多少,从来不问排名,从来不督促学习,从来不给压力的妈妈,我真心当不了。

这几年,随着孩子长大,我的心态好了不少,是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结果颗粒无收,不得不调整心态的那种好。

再不调整,精神病院里可能会多一张床,不是孩子的就是我的。

孩子不可能为我调整,那只能我为孩子调整,接纳他势不可挡地在学业上达不到平均值。

说归说,有时还是难以接受,情绪不好时就打电话给我妈,我妈说:每个孩子生来自带饭碗,有的孩子靠脑子吃饭,有的孩子靠双手吃饭。孩子(我儿子)手巧,有耐心,但读书不灵,以后靠双手也能过上好日子,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胡思乱想。

道理都懂,可不知怎地,每次听我妈这么说,我的心总会平静一些。

儿子也安慰我,上帝给我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我迟早能打开那扇窗,虽然现在还不知道窗户朝哪开。

论“道”,我儿子比我强,可能是隔代遗传吧。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体会阅读,学会看见,温暖陪伴,一起成长。原标题《人到中年才发现,我那一字不识的妈妈才是顶级的教育专家》。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