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国学问答 |“天高皇帝远”说的是哪个皇帝?

发布者: david | 发布时间: 2015-7-18 23:49| 查看数: 861| 评论数: 0|

先别点答案,看看自己答对了多少 o(∩_∩)o


1.拔河是群众喜爱的运动,它本是大家在拉扯绳索,为什么却定名为“拔河”?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拔河,是以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来较量力量强弱的一种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到唐代达到最兴盛的时期。这种竞技何时定名为“拔河”,一般多认为始于唐代。而争议较多的是:拔河之名缘何而起?这个取名包含什么特别的历史信息呢?


有人认为它的取名是对当年楚人水上教战传统的溯源,这方面有两种解释:一是判断胜负使用的标志为界旗充当的“河”,即“载立长旗,居中作程”,将绳索拉过河界,就是拔过了“河”;二是以绳索中心的标志为“河”,胜者就是把“河”拔了过来。可见“拔河”是对竞赛规则的形象表述。现代广西仫佬族的拔河就将中界线叫做“界河”。


第二种看法认为拔河之名或许受到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壮语的影响,以此名形容拔河时“挽者千余人,喧呼动地,观者莫不震骇”(《唐语林》)的磅礴气势。唐薛胜《拔河赋》“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就是对拔河本义的概括。


第三种看法认为“拔河”来源于人们祈求丰年的一种仪式。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并序》生动地描绘了拔河的情景,诗和序云:“俗传此戏,必致丰年。故命兆军,以求岁稔。壮徒桓贾勇,拔拒抵长河 ”《隋书·地理志》介绍荆襄地区拔河习俗时亦称:“俗云以此厌胜,致丰穰。”从它一般在春季进行看,直接目的是对雨水的祈求,故“拔河”的本义当是挽拔“天河”使之倒灌。古人举行拔河时“喧呼动地,观者莫不震骇”,目的就是展示人力回天的巨大力量。武则天当朝时的大臣张说《拔河》诗云:“长绳系日住,贯索挽长河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大致点出了这一习俗及其命名的真谛。



2.喜欢跟人争斗较劲的人为什么常被说成是像好斗的公鸡呢?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在家畜当中,人们饲养的鸡鸭狗牛等动物太多以后,因觅食求偶等引发的自然性争斗,以公鸡居多,所以好与别人争斗较劲的人常被比喻作“好斗的公鸡”。斗鸡是我国非常古老的观赏性消闲娱乐。相传夏朝第七代皇帝少康年轻时就喂养斗鸡,迄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列子·黄帝篇》记载了纪渻子为周宣明刊本《顾仲方咏图谱》中斗鸡图王养斗鸡,把自然好斗的鸡引向人工培训。经过40天的训练,望之有如木鸡,别的鸡不敢斗它,说明古代早有将鸡训练有素的专职训鸡师。从春秋战国至盛唐时期,诸王、贵族、世家倾家荡产饲养斗鸡,都市、乡陌男女以养鸡为事,民间尤以斗鸡为乐。那些王公贵族们不光要比金钱权利,有时还要靠鸡争口气才行,甚至于因为斗鸡而引发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春秋末年,鲁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而得罪于鲁昭公,竟互相打起架来。唐高宗时期,亲王、大员们酷爱斗鸡活动。一次沛王与英王在群鸡会战中争斗犹酣,为了声讨英王的斗鸡,诗人王勃专门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道:“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当时王勃名列初唐四杰,风头一时无两,而这篇檄文则惊天地、泣鬼神,当即就把英王气得要死。昔日的皇家兄弟几乎因此反目成仇,不得不靠高宗居中调停才能了事。高宗一怒之下将檄文作者王勃罢官去职,贬成了闲人。



3.“天高皇帝远”说的是哪个皇帝?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单纯从语法角度上来看,“天高皇帝远”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组极其工整的对偶句。句中,“天”对“民”“皇帝”对“相公”,丝毫不乱。其中,“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相公”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称,两个词语对应的分别是两类群体;而“天”是对苍天的专称,所以按照对偶规则,“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而不是多个皇帝。


黄溥是明朝人,其《闲中今古录摘抄》是以杨讷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讷,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据《元代农民战争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浙江台州、温州百姓树起“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首义反元。从这首《台温处树旗谣》产生的时间来看,“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应该专指元顺帝。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次,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和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步加剧。


到了元顺帝的时候,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将士堕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元顺帝曾以脱脱为相,以图刷新政治,帝国中兴,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来已久,积重难返。


脱脱遭馋退位后,国事日非,元顺帝本人却“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一味地沉湎于享乐和女色,纪纲废弛,官吏贪蠹,财政窘迫,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元顺帝宁可专心致志地学“行房中运气之术”,也不处理朝政;宁可别出心裁地设计船舶、制造宫漏,也不关心国计民生。1368 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势已去,元顺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间,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顺帝让使者给朱元璋带去了一首诗: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在这首《答明主》中,元顺帝承认元朝气数已尽,但却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本来是自己走投无路、仓皇北顾,反倒被他说成皇恩浩荡、完璧归赵,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元顺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顺帝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国破家亡之际,没有背城一战,而是选择了逃窜漠北,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故称其为“顺帝”。曾经横扫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声讨中土崩瓦解,沉寂为短命王朝;而这位名叫脱欢贴睦尔的乌哈图可汗,则在“天高皇帝远,不反待如何”的呐喊中狼狈逃窜,沦落为亡国之君。朱元璋把他称作“顺帝”,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莫大嘲讽。



4.历史上真的有“尚方宝剑”存在吗?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历史上真的有“尚方宝剑”存在吗?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秦汉时期说起。


“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已有之,汉负盛名。由于“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由于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这种宝剑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


“尚方宝剑”的称谓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事。在汉以后的几个朝代中,用“尚方宝剑”诛杀奸臣贼子仍然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望。


以尚方剑为名,象征专断权力,并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开始于元代。据《宋史》记载,在忽必烈时,道士张留孙以神道治愈了皇后的病,“帝后大悦,命尚方铸宝剑以赐”。此时的“尚方宝剑”虽有专断权力的象征,但还没有被用于政务和军事。


建立尚方宝剑制度,并赋予以专断、专杀和便宜行事的权力,开始于明朝万历。据《明史》记载,万历20年,宁夏叛乱,万历皇帝先后赐总督魏学曾、巡抚叶梦熊尚方剑督战,结果战胜。自此赐尚方剑,授予专断、专杀和便宜行事权力做法开始逐渐频繁起来。直至崇祯17年,李自成进军山西时,崇祯帝还演出了一场赐尚方剑的闹剧。


“尚方宝剑”反映出的是一种人治观念。纵观历史,在汉唐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尚方宝剑”只是人民思想中的象征物,在明朝中后期,他才成为现实中的一种制度。真实的包青天生活在宋朝,是不可能有“尚方宝剑”的。



5.为何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称为"连襟"。这个称谓最早见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敢比肩 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与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