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所有的自卑,都是在爱面前的自卑

发布者: david | 发布时间: 2016-3-6 22:03| 查看数: 1389| 评论数: 0|





文/武志红

2012年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问自己。脑海里第一时间出来的答案是,那三个梦。

不是我的两本新书,不是我的工作室的发展,不是我上过的什么课程,也不是我第一次去了西藏,而是——那三个梦。

那是2012年夏天的一天,应该是六月,一天晚上我接连做了三个梦。今天先说说其中一个梦境。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有点胖,身高约165,一确认妻子爱他,就大哭,一边哭一边喊:“我要去新疆!我要去新疆!”

他数次确认妻子爱他,也数次大哭。

这个梦,其实是帮我深入理解,我的自卑感到底是什么。

这个梦一开始让我有些费解。我想,梦里那个胖子是谁?那是我吗?我身高177,情绪表达不自然,而他身高165,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多流动……但随即明白,他是我,他是我的一个子人格,是我主人格的对立面,也即荣格所说的阴影。

他哭什么,为什么而哭?对于这一点,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妈妈说过,我一岁四个月前一直在哭。她说,我婴儿时不断地哭,必须抱着,一放下就哭。因奶奶不帮我们家带孩子,所以妈妈就一直抱着我,为此干脆不去地里干活,成了我们村几乎唯一的一个全职妈妈,受尽人白眼。到了一岁四个月的时候,突然就不哭了,同时也学会了走路。

我想,一岁四个月前的哭,就是这个梦里男人的哭。婴儿时的哭,是渴望与妈妈建立链接,链接就是爱,这个链接整体上没形成,但一直都有希望,所以一直哭,用哭声来表达对爱的渴求。最后,突然不哭了,而那意味着对渴求链接的绝望。

心理学一个说法越来越深入人心:妈妈要陪孩子到三岁,三岁前不要有大的分离。之所以如此,是研究发现,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到三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概念。客体稳定即,我看不见妈妈,但妈妈是存在的。情感稳定即,妈妈有时对我不好,但我知道,她对我的好是恒定存在着的。一个孩子有了这样的概念才能承受与妈妈的分离。否则,他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永远的被抛弃。

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孩子形成的被抛弃创伤,不会因妈妈回来而自动化解,妈妈必须做很多努力才可能化解。很多妈妈没修补的概念,或修补时因碰到了孩子的保护壳,而很快失去耐心。结果是,这些孩子的被抛弃创伤一直留在心里。

所以,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了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请攒下让孩子看心理医生的钱吧。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家庭,那么试想,十几亿中国人中,能有多少人是幸运儿,在三岁前一直和妈妈在一起,而没遭遇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呢?

我是一个幸运儿,没和妈妈怎么分离,吃奶吃到四五岁,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一次骂,爸爸仅有一次不耐烦吼了我一句,我还哭着找妈妈去告状。为何作为这样一个幸运儿,我的梦中和我的生活中,仍显示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呢?

这涉及到母婴关系的质量。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观察了约六万对母婴关系,他提出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意思是,若妈妈足够好,则一个孩子就会形成基本健康的心理。足够好的妈妈中有一个条件:原始母爱贯注。

原始母爱贯注即,妈妈对孩子有心灵感应能力。他发现,许多妈妈在怀孕最后几个星期,和孩子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对孩子会非常敏感,能感应到孩子的需求和内在的心声。

当看到原始母爱贯注就是心灵感应时,我不禁惊叹一声,天啊,这是要让妈妈成为神一样的存在吗?

这句惊叹,也是我这个梦的答案所在,也即,尽管我在中国已是幸运儿,没遭遇严重分离,但我仍无缘得到温尼科特所说的原始母爱贯注。

这有两个看得见的原因。

第一,因长期遭爷爷奶奶和叔伯联手欺负,还曾被村干部在大喇叭上点名广播,说我爸妈是不孝子,我爸妈都陷入严重抑郁状态,特别是妈妈,只要稍有冲突,她就会被气得躺在炕上不能动弹。我多次进行自我催眠时,都看到妈妈有气无力地躺在炕上,而幼小的我惊慌地这样碰碰她,那样碰碰她,希望她能给我一些反应,妈妈会挣扎着有些回应,但有时连回应都做不了,最后我无助地躺在她身边,依恋着无助的妈妈。

第二,妈妈那边的亲戚,都不习惯表达情感,就好像一表达感情和情绪,就会不好意思似的。

这两个原因合在一起,我想我也没得到温尼科特所说的原始母爱贯注。

足够好的妈妈与原始母爱贯注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很多重要理论,而他最广为人知的概念,就是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的关键,就是敏感,温尼科特称“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他认为,婴儿最初追求全能自恋感,即,他想怎样事情就会怎样发展。譬如,他饿了,妈妈的乳房就会送上来,他冷了,就有妈妈的怀抱,他想玩,妈妈会陪着他……实际上,这样的描绘远不足以表达婴儿的全能自恋感。婴儿甚至是觉知不到他与妈妈的分别,他和妈妈一体,他和世界一体,所以,世界、妈妈与他的心意是相通的,而且完全按照他的心意运转。

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很好地满足婴儿对全能自恋感的追求,而一旦这种感觉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婴儿就可以接受生命中的挫折,接受妈妈、世界和他不是一体的事实。

要做到足够好的妈妈,细致的照料很关键,而与照料至少同等重要的,是温尼科特所说的原始母爱贯注。即,婴儿出生前后的数周时间内的,妈妈对婴儿全神贯注,婴儿的成长充满了妈妈的身心,她全然关注新生命,而她的自我、个人兴趣、生活节奏和自己关心的东西都退到背景中去。她的自我消退,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原始母爱贯注是一种很特殊的状态,不能持久,一般是持续几周,并且“母亲一旦从这一状态中恢复就不易回忆起”。

这个梦,还让我想到初恋。初恋开始是单恋,曾有三年时间,每天晚上做同一种的噩梦: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找她,但找不着。

2013年春节后,想买二手房,已看中,却看到“新国五条”出台,说二手房交易,房主要交20%的增值税。二手房是卖方强势,这部分增值税自然要买方出,看到这个条款,我又急又怒。结果,当晚又做梦,梦见去找初恋,又是找不到她。

醒来纳闷,这种梦已很久不做,这怎么了。随即想到20%增值税带给我的情绪,然后明白,这两者有同样感觉——我最想要的美好事物,是得不到的。

初恋,是那时最想要的;房子,是我现在特想要的,当我升起强烈欲求时,这种爱而不能的梦就会袭击我。

这个梦揭示的,是自卑感。自卑感,貌似都是因某种条件而自卑,但其实所有的自卑,都是在爱面前的自卑。

每个人,第一个最想要的,都是母爱。若孩子时,不能得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爱,每个人都会形成程度不一的自卑感。自卑一旦形成,就会导致一个矛盾:渴望爱,但当爱真降临时,却会焦虑紧张到极点,这是真的吗?这可能吗?

这个梦中,那男子一感觉到妻子的爱,会大哭,会喊着去新疆,就是这一矛盾的表达。确认妻子的爱了,但随即不安,要逃离,要逃到“心”的疆界。

爱是什么?爱存在吗?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甚至说: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你要放下渴求绝对之爱,你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温尼科特给出的答案是母亲与婴儿的心灵感应,而我最喜欢的说法,是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布伯说,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不过,马丁•布伯说的“你”,是上帝。他的意思是,若我突破“我”这个概念的框架,即可能在某一瞬间,我的神性与你的神性相遇,从而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若将温尼科特的原始母爱贯注和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结合在一起,那就可以说,心灵感应,即是遇到上帝。

基督教说,信上帝才能得救。温尼科特的心理学说,心灵感应的发生,才能让婴儿构建真正的安全感。原来,这是一回事。

文章写到这里,说实话,已超出我的设想。我事先并未想到,这篇文章会谈到,心灵感应就是遇见上帝。

这就是文字,或真正思考的力量。真正的思考,是一个单独的生命,它走到哪里,是思考者控制不了的,思考者只能服从。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