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高质量的陪伴,做到这些就够了吗?

发布者: Candy_hao | 发布时间: 2016-10-1 23:36| 查看数: 768| 评论数: 0|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父母,如果以工作是否忙碌来分类,大致能包括这样两类——工作生活相对规律,每天有固定的时间陪孩子;平时总是加班,只能利用节假日陪孩子。

每天按时下班的父母因为拥有固定的亲子陪伴时间,并不感到亲子时刻的稀缺,看到孩子在独自玩,就拿出手机刷刷微信,逛逛淘宝,追个美剧……

工作很忙的父母,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平时将孩子交给老人,即使晚上偶尔早一点回家,也习惯了将孩子进行“托管”而不闻不问,到了节假日就进行“报复性”补偿,带孩子吃顿大餐,要贵,小长假出去玩,要豪,以弥补平时没有陪伴的遗憾。

比起那些回到家就拿着手机把孩子当空气,忙工作忙到孩子的生日都忘了的父母,能给与孩子这样的陪伴,已经是“高质量”了吧?

但忙碌的父母,或渴望给自己更多时间的父母特别容易忽略高质量陪伴的两个要素,“全情”(全情投入)和“共情”(同理心)。

孩子在专注的玩,当真和父母没关系了吗?当你刷微信、逛淘宝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已经把积木搭得很高,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城堡”——此前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本领

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完成最后一个拼图时,嘴角满意的一笑——完成一件小事就是他成就感的来源

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总是反复做一件事情——有可能他正经历着某一个敏感期

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掌握一项本领后看你的眼神——他正期待你的赞许和鼓励

但是这些你都错过了,因为你开了小差,没有做到全情投入,于是也就无法与孩子同步,说简单一些,你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察不到孩子的内在成长,就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在和你游戏、共读的时候才值得全情投入,他的脾性、情绪、内心的变化都藏在这些看起来和你“没什么关系”的静默中,而亲子教育,正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并理解孩子的基础上。



陪伴的时刻,并不总是充满亲子互动,父母也并非仅仅在亲子互动中做到“全情”就足够,真正的陪伴,离不开父母密切的关注、观察,即使孩子在独处,除了不去打扰,别忘了去观察孩子,体察点滴的成长。

不能做到“全情”自然很难做到“共情”。如果父母关注不到孩子在玩的时候因受挫而生气,便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闹情绪;如果关注不到孩子因为完成了一件作品而期待你的鼓励,便不知道他为什么继而怅然若失。如果父母做不到平时的陪伴而只能集中在节假日,以为吃顿大餐,住豪华酒店就可以弥补,那依然不是充分了解和理解孩子基础上的“共情”,这样的补偿方式,何尝不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补偿心理而强加给孩子的呢。



孩子需要父母充满愉悦的陪伴,而不是充满愧疚的补偿,哪怕在家里温馨的一角,享受妈妈做的饭菜,爸爸榨的果汁,或者是共同动手做做家务、在户外充分地放松,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快乐和满足的情绪,也就能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下图列出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陪伴方式,但父母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全神贯注、内心喜悦、要有乐趣是适用于所有年龄孩子的陪伴法则,而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才能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就是一个“精神胚胎”,自出生起不断地通过对世界的体验、感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获得成长,就像一个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环境给与的一切,父母作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着孩子如何与世界共处以及如何自处。

父母要给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要先排除掉心不在焉、心怀愧疚、生气、烦躁的状态和情绪。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和父母应是共同处于放松、舒适、愉悦、亲密的状态中,能够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滋养,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模式,能够像朋友或者伴侣一样彼此独立但又紧密连接。

当你闭上眼睛,想象和孩子共处的时刻,每一分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舍得让这样的时刻被不经意间放走吗?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